级别: 圖文專員
UID: 1519372
精华: 0
发帖: 911
威望: 101 点
金钱: 8321 RMB
贡献值: 77 点
注册时间: 2021-11-11
最后登录: 2022-08-13
0楼  发表于: 2022-02-07 00:34

象棋如何无情?[6P]

  [font=][color=]


汉景帝画像
  


公元前154年,春节。

可大汉朝却没有一丝过年的喜悦。

汉景帝刘启也开心不起来。

就在几个月前,因为削藩,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反了。

史称“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浩大,人数众多。

听着前线频频传来的战败消息,汉景帝心里哇凉哇凉的。

再不采取措施,老刘家的基业就要葬送在自己手上了。

景帝找来首席谋臣晁商量对策:“你提议削藩,现在搞成这个局面,你可得想办法解决啊。”


01
  

晁错
  

晁错在政治方面很有天分,但对军事却一窍不通。

他想了半天,说:“老大别慌,为今之计只有您御驾亲征才能平定叛乱。”

汉景帝对晁错的这个建议有些犹豫,他对战场杀伐之事也是一窍不通。

就这汉景帝犹豫时,他表兄弟窦婴觐见,说他知道有一个人有平乱之策,但必须私下里和汉景帝说。



窦婴举荐的这个人叫袁盎。

见到汉景帝后,袁盎阴惨惨地说:“要平叛乱,只有一个办法,杀晁错。”

因为七个叛乱的诸侯王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所以他们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

只要晁错一死,他们就师出无名了,只能退兵。

汉景帝思量一番,为了大汉基业,也只能献祭他了。

十多天后,汉景帝召晁错进宫议事,还亲自派了马车迎接。

晁错没有怀疑。

然而马车到了东市,突然停了下来,有人宣读诏书,就地腰斩晁错。

就这样,晁错连个申辩的机会都没有,就稀里糊涂丢了性命。

晁错死后,汉景帝觉得还不够,又下令诛了他全族。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把晁错和袁盎写在了一起,他俩就像一面镜子,只不过晁错是茕茕孑立,而袁盎则八面玲珑。

晁错是坚定的务实派。

他法律读的好,口才也好,是大律师和大法官的合体。

年纪轻轻,就上了几个奏本,讲如何防止匈奴,如何加强边塞的建设

而且头头是道,让汉文帝刮目相看。

文帝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号称太子府的“智囊”。

之后,景帝上台,立马重用晁错。

汉初的诸侯王权力很大,有土地,有军队,如吴王刘濞,自己铸钱,开盐,富可敌国,根本就不把中央政权放在眼里。

晁错立即给景帝上书指出当前的第一要务:大权在手的诸侯王削藩一定反,但不削藩也会反;现在反危害还小,将来反危害更大。

所以为了大汉江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削藩。

但削藩这种事是很得罪人的,一不小心就有掉脑袋的危险,所以没人敢做。

只有晁错:别人不敢,那就我来。

晁错他老爹是个明白人,对儿子说:“你这是离间人家的骨肉,诸侯恨死你了,这种事情不能干。”

又说:“老刘家是安稳了,我老晁家就危险喽!我可不想看到大难临头那一天!”

于是喝药自杀。

但这依旧没有让晁错停下削藩的脚步。

公元前155年,晁错的削藩令出台。

诸侯王将他视为眼中钉。

他也得罪了同僚,削藩令一出整个大汉都乱了。

他也得罪了亲人,老父亲因为他自杀,在亲人眼中,他是个不孝子。

晁错唯一对得起的只有汉景帝。

可汉景帝还是抛弃了他。

这就是晁错的下场。



和晁错相比,袁盎就精明多了。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袁盎任中郎,此时淮南王刘长入朝觐见,擅自杀了辟阳侯审食其。


02
  
03
  
04
  

  
天子脚下发生了命案,死得还是个大官。

袁盎建议汉文帝让刘长吃点苦头,长长记性。

当时,刘邦的儿子在世的,除了文帝,就只有刘长了。

所以文帝不忍心,并没有惩罚。

刘长一看,有皇帝哥哥撑腰,越来越跋扈。

不久,他果然闯祸了。

文帝六年(前174年),棘蒲侯柴武的世子意图谋反,事发被诛,牵连到了刘长。

文帝知道后怒不可遏,命人用囚车将刘长发配到蜀地。

这时袁盎又建议说:“以前淮南王傲娇时,您不加以限制,现在他犯错了,您又突然折磨他。淮南王为人刚直,恐怕坚持不到蜀地,您恐怕会背负杀弟之名,到时怎么办呢?”

文帝没有听袁盎的话,让囚车继续出发。

果然到了半路,淮南王就饿死了。

文帝得知消息后非常悲伤,也害怕背上杀弟的骂名。

袁盎宽慰文帝说:“陛下,这事儿您也不必太担心,您有三样很高尚的德行,大可以抵消这事儿带来的影响。”

哦?哪三样?

袁盎说:“一,您在任代王时,太后患病,三年里您尽心服侍,亲尝汤药,这种事连曾参(以孝著称)都感到为难,而您做到了,孝道超过曾参太多了;

二,诛灭诸吕后,您为了社稷稳定,冒着危险来到京城,即使是孟贲、夏育这等勇士也不及陛下;

三,群臣推荐您做皇帝,陛下推辞了五次,而古时的贤人许由也只推辞了一次,陛下超过许由四次啊。

况且,陛下贬谪淮南王,本是为了让他改过自新,是护送官员不慎导致淮南王病死,罪不在陛下啊。”

文帝听了袁盎的分析,略感宽慰:“看来我贤明的人设总算是可以保住了。”

又一次,文帝去上林苑游玩,窦皇后和慎夫人也一起跟着去。

窦皇后和慎夫人关系好,在宫中时,就经常同席而坐。



  
这回出来郊游,两人也想坐一起。

可没想到,袁盎竟然特意跑过来,把慎夫人的座席往后拉了下。

慎夫人看了之后很生气:我和姐姐坐在一起,你管什么?

因为这事儿,当天两人就有点儿不愉快。

回到宫中,袁盎特意向文帝禀报:“臣听说尊卑有序,则上下调和。如今陛下已立窦皇后,慎夫人是妾的身份,怎可同席而坐?

陛下对其倍加宠爱,有可能为其召来灾祸,陛下还记得当年人彘的事情么?”

(人彘这件事,是说刘邦在位时,特别喜欢戚夫人。等到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就专门报复戚夫人,将其残忍杀害。)

慎夫人知道之后,特意向袁盎表达了谢意。



袁盎做人的第二个秘诀是,润滑剂。

文帝时,一些老臣仗着资历,不太把皇帝放在眼里。

比如周勃,他诛吕氏,扶立文帝,功劳很大。


05
  

周勃画像
  

文帝敬重他,下朝了,经常目送他走远。

袁盎看不下去了,上前问文帝:“宰相是怎样的人?”

文帝说:“社稷之臣。”

袁盎说:“是功臣,不是社稷之臣,吕后当权时,危及刘氏,当时周勃是太尉,手中掌握着军队,但从未见他做出什么保卫刘氏的动作;等到吕后死了,大臣们起来反吕氏,周勃手头有兵,巧成就了他的功业!”

袁盎的理论是:上下有序,尊卑有别,老板您该硬的时候就得硬,不能乱了君臣的大义。

深得汉文帝心意,从此腰杆就硬了起来。

这让周勃很不高兴,碰上袁盎就骂:“我和你哥哥是好朋友,你小子怎么背后损我?”

袁盎不解释,以后看见周勃都绕道走。

后来周勃被革职回家,还被人告发谋反,眼看要倒霉,其他人都避之不及。

袁盎却挺身而出,替他说话:“太尉手上有兵,威振天下时不造反,现在退休了来造反。有这道理吗?”

之后周勃无罪释放,和袁盎成为了莫逆之交。

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袁盎结交了很多朋友,在黑白两道上混得风生水起。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表述: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盎由此名重朝廷”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吴王厚遇盎”
“引入与坐,为上客”
“诸公闻之,皆多袁盎”


似乎人人都喜欢他,除了晁错。

晁错一向看不惯袁盎只动嘴,不干事的行为,所以有袁盎在的地方他从来不去,袁盎也看不惯晁错动不动就把天下、百姓挂在嘴边的作风。



八面玲珑的袁盎除了晁错,还有一个搞不定的人——梁王刘武。


06
  

  
窦太后生了两个男孩,老大就是景帝刘启,老二是梁王刘武。

老太太喜欢小儿子,好像是人类的通病。

景帝为了讨好母亲,年轻时喝大了,就对刘武说:我归天后呀,就让你当皇帝!

刘武听后当然高兴,窦太后也高兴。

可景帝酒醒后,就后悔了。

窦太后经常提起此事:老大啊,我死之后,这老二就由你照顾喽!你可要记得你说过的话啊!

这就让景帝头大了,于是向大臣们问计。

这时袁盎站出来给窦太后上了一课:春秋时宋宣公传位给弟弟,弟弟为了报答他,传位给哥哥的儿子,结果下一辈堂兄弟都不服气,闹起来,宋国乱了五代才安定下来。

窦太后还是明理的,老幺儿是亲,可江山还是最重要的吧!

于是就不再提刘武继位的事了。

刘武知道后大怒,派人刺杀袁盎。

袁盎最终死在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上。



司马迁评价两人:

“晁错远虑,祸及近身。”
“袁盎权说,初宠后辱。”

一个做人,一个做事。

到了阴曹地府,袁盎、晁错俩人见面,估计还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07
  
棋者落落布子,声东击西。
棋子无情,不得不准备谋杀别人。
对局结束,无论兵和将都要回到同一盒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