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color=]
用面部表情表达情绪这件事,人和猫就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
换句话说,你可能误解了很多猫猫表情。这当中,品种猫的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意思更容易被人误解,同时,它所遭受的痛苦,也更可能被人忽略。
2019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乔治亚·梅森(Georgia Mason)面向全球网民做了一项调查[2]。她的团队搜集了40条猫视频,视频里面的猫都表现出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比如被奖励猫零食(积极)或是将要逃跑(消极)。
梅森和同事将视频画面裁剪到只能看到猫咪的脸部,并且除去声音,然后让网友判断猫在视频中的情绪状态。结果在来自全球85个国家的超过6300份答卷里,人们的平均正确率是20题答对12题。换言之,也就比瞎蒙强一点点。
这样的发现其实算不上出人意料。归根结底,猫并不像人类那么依赖面部表情传达情感。家猫们的最近共同祖先是有领地意识的独居动物,而且在夜晚更加活跃,这使得丰富、明显的面部表情没什么用武之地。在有被捕食风险的野外,要是赶上不舒服或者有伤痛的情况,尽量保持面无表情也比七情上脸更容易躲过捕食者的观察。
群居的人类则大不相同。我们的生存依赖与其他个体的频繁交流,而面部表情演化成传递情绪、想法和精神状态的有效途径。一旦沟通时看不到对方的脸,人们就可能因为少了对神态表情的感受而误判对方的态度。
因此,在和猫交流时,许多人会无意识地将对人类面部表情的认识套用在猫脸表情之上。《管教恶猫》节目主持人杰克森·盖勒克西(Jackson Galaxy)将这种倾向比作“戴‘狗色眼镜’看猫”,期待猫咪们以人类能马上看懂的方式和人交流。这样的期待固然是一厢情愿,但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猫总是神神叨叨的。
猫的表情 ≠ 你认为的心情
异国短毛猫Herman因为看起来总是“一脸吃惊”而走红,
但它并没有在吃惊什么 exoticherman
好消息是,梅森的研究也发现了一小部分表现不错的“读猫人”:13%的参与者在20道视频题里能答对15道以上(如果你想亲自试试,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进入迷你版测试)。这提示猫咪们的脸上的确在诉说些什么,而也真的有人能判断出。总的来说,有兽医经验的年轻女性似乎更容易捕捉到猫脸上的细微表情信号。
可这些信号到底是什么?
生物学家们已经开始利用不同的研究系统来鉴别和描述它们。不过到目前为止,围绕猫面部表情的科研兴趣还刚刚起步,大多只集中于一个特殊的状态——痛苦。
毫无疑问,疼痛会影响猫的生活质量。可由于猫不会向人自述自己在承受的痛苦,铲屎官和兽医们就只能通过观察来评估猫是否痛苦,以及其所受痛苦的程度大小。观察什么地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2014年,苏格兰格拉斯哥的研究者们参考兽医、猫繁育者、动物救助工作者和猫主人的描述,制定了评估猫咪急性疼痛时需观察的六个范畴,包括叫声、姿态、对伤口的关注度、对人呼唤的反应、对触碰的反应,以及整体面貌[3]。可以看到,在最初的版本里,猫的面部表情并不在关注之列。
到了最近几年,研究者才将表情纳入到评估猫疼痛的系统中。2017年,格拉斯哥猫用疼痛量表以灵魂画作的方式加入了对猫耳朵和口鼻部的关注[4]。
猫猫的小脸,
可以反映出痛苦吗?
这画风我都不知道该说啥
Glasgow Feline Composite Measure Pain Scale: CMPS - Feline
到201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保罗·斯蒂高尔(Paulo Steagall)团队才终于开发并验证了只依靠面部表情评估猫咪疼痛状态的“猫咪鬼脸量表”(Feline Grimace Scale)[5]。
通过比较猫咪在无疼痛、中等疼痛和剧烈疼痛条件下的表情差异,斯蒂高尔和同事们建立五个和疼痛相关的面部特征(动作单元),即耳朵位置、眼周紧张程度、口鼻部紧张程度、胡须的变化,以及头部相对肩线的位置。至此,人类在读懂猫脸的征程上算是有了些许作为。
这下画风也简明多了
为了更好地捕捉和量化猫在疼痛条件下脸部的单侧变化,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劳伦·芬卡(Lauren Finka)使用了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来比较猫在手术前后的面部表情变化。
她和合作者鉴别出了一些与疼痛有关的猫面部特征,包括耳朵向外旋转变平、鼻子下压、嘴部抿起、眼睛眯起等等,大多与鬼脸量表一致。此外,疼痛中的猫右耳会更冲外,鼻子朝向则会稍稍靠左[6]。
图为猫脸的镜像显示。
蓝色箭头表示,猫咪疼痛程度增加时,面部特征的变化方向与幅度 Finka et al. (2019)
所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将这些知识点扔进脑壳里后,我和室友就齐刷刷将目光转向正在梳妆台上赖着的猫主子。一顿观察下来,一方面算是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也暗自担心:要是哪天真疼了,我能第一时间看出来吗?
“你们在干啥?”
实际上,研究人员也怀疑,解读像波斯猫、异国短毛猫这样的短头型(brachycepahlic)品种猫面部表情,会不会比解读混种家猫更加困难。
经过选育,短头型猫有着夸张的脸部特征——它们脸扁嘴短,眼大眶浅,而且气道狭窄,跟典型的“猫”脸差异颇大。可能是为了减少偏差,无论是斯蒂高尔的鬼脸量表还是芬卡的形态测量学工具,在制定时都将短头型的猫品种排除在了采样范围之外。
“在短头型的猫中,与痛苦有关的动作单元是否和在中头型及长头型猫中相同尚不清楚。” 斯蒂高尔和同事在鬼脸量表的论文中这样写道。
品种猫的圆脸
看起来更痛苦
brachycepahlic,短头型;
Mesocephalic,中头型;
dolichocephalic,长头型。
可随着品种猫在宠物市场越来越流行,评估这些猫处在什么状态也终将成为养猫人和兽医护人员的日常课题。为了早日弄清这个问题,芬卡再次搬出了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工具。这一次,她的研究组对三种头型、不同品种的近两千张手术前后的猫脸做了分析[7]。
研究者对短头(第一行)、长头(第二行)、中头(第三行)型的共19个品种猫构建的几何线框模型。右上角这三只是真好认啊。
Finka et al. (2020)
分析结果显示,即便是被认为处于无疼痛状态下的短头型猫,依然出现了更多‘类似疼痛’的表情。苏格兰折耳猫在无疼痛状态下的表情,看起来甚至比混种短毛猫的疼痛状态还要疼。
这意味着什么?
芬卡认为短头品种猫的脸部特征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它们通过表情与人类的交流。一方面,它们的铲屎官可能会因为感觉它们“不对劲”而过于频繁地关注它们。另一方面,当“看起来痛苦”成为默认状态,人们又可能会在它们真正疼痛时忽视掉它们的表情线索。
因此,在猫的面部表情本来微妙隐晦的前提下,准确辨别短头品种猫的表情可能变得更加困难,也更不能大意。“对于这些猫,从它们的行为或肢体表现而非表情来理解它们的感受可能更加合适。”芬卡在介绍这项研究的博客中建议。
作为猫-人关系的研究者,芬卡也从自己的研究里得出了更耐人寻味的推论:或许人类喜欢的动物特质不仅仅是长得像人类幼崽,还包括看起来显得脆弱乃至痛苦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恰恰加剧了某些家猫与主人本就存在的交流困难。
但家猫能做的已经不多了,它们已然忍让着人们出现在它们的领地,在人们需要时提供陪伴,并承受着因人们喜爱的性状带来的健康风险——变成不那么“猫”的猫。在“情绪识别”这个问题上,就让我们这些两脚兽去主动迈出这一步吧,多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学习和理解家猫的表达和需求,让它们得到应得的幸福。